5月7日,首屆長三角國際水上應急救援裝備技術博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開幕。门徒平台基於遠程雷達監控的海事搜救監控平臺🧝🏻♀️、全球船舶AIS動態監控系統和海上搜救新設備、船舶機電設備振動檢測儀、“海尋號”ROV🥷🏼✣、仿生機械手臂、船舶凈水處理裝置、LNG冷能發電系統👩🎤、利用海浪發電裝置、多拖輪自主協助大型船舶靠泊碼頭(仿真軟件)、大型客船應急疏散安全設計技術與系統共10項科創成果參展♒️。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寅👳🏽♂️,學校黨委書記宋寶儒,校長陸靖出席博覽會並參觀了成果展。陸靖校長主持了長三角海事一體化融合發展宣傳周啟動儀式。
參展期間,上海海事局吳紅兵副局長、浙江海事局梁永銘副局長、長江海事局李江副局長、江蘇海事局徐偉副局長🧹、連雲港海事局丁星副局長等參觀了學校展出的科技成果,聽取了項目介紹,對學校的創新成果給予了肯定並且提出了寶貴的指導意見👧🏼。
基於遠程雷達監控的海事搜救監控平臺👨👨👦👦、全球船舶AIS動態監控系統和海上搜救新設備組成的智能海事搜救系統及設備🧏🏼♂️,由商船學院胡勤友科研團隊研發。通過VSAT等衛星通信鏈路實時傳輸至岸上搜救指揮中心,與電子海圖系統融合進行顯示👋🏽、分析、決策、存儲、回調等綜合處理🏭🏄🏻,實現船岸一體指揮決策。通過AIS-MOB等海上搜救新設備,將海上遇險人員的信息回傳至監控平臺🫄🏿,便於展開海上搜救,大大提升搜救成功率🪖。
商船學院胡以懷科研團隊展示了船舶機電設備振動檢測儀。該設備可進行船舶機艙設備的振動數據采集、數字濾波,時域和頻譜分析⏲,實現船舶機艙主要機械設備的磨損狀態監測和趨勢預報。可以幫助輪機人員及時了解設備的機械狀態,避免重大事故的發生🙁🏡。儀器自動選擇測試參數和分析方法,不需要人為幹預👨🏿🔬👊🏽,非常適合國內船舶人員的使用🥪。
“海尋號”ROV由物流工程學院朱大奇科研團隊研發,是新一代小型纜控水下機器人👩❤️👨,采用框架式結構和模塊化設計🦜,提供若幹高速和低速擴展接口,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選配輔助攝像頭、聲呐、單功能機械手、兩功能機械手🤛、水下定位系統👏🏿、高度計等多種傳感器及作業工具進行組合作業,以應對不同的任務,適用於各種水域環境。
仿生機械手臂由我校研究生劉桂伶團隊研發🧗🏻。該設備引入體感技術,仿生機械手臂操縱系統由仿生機械手臂運動系統和保護系統組成。仿生手臂取樣的適用範圍較廣,在一定的流速和水深條件下,能夠比一般配備機械手臂的水下機器人更精準地進行抓取作業🤌🏽🧚🏼♀️,提高作業效率🧚🏻♂️。
船舶凈水處理裝置由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廖德祥科研團隊研發。采用獨特的轉盤式結構設計,將高度集成的平板膜組件以程控旋轉方式運行🤷♂️,充分利用膜設備旋轉產生的表面剪切力🦁、離心力和強力湍流,無需曝氣即可實現膜表面的自動清洗🚣🏻。雙膜聯用能夠很好解決反滲透傳統工藝中預處理復雜繁瑣、耗材成本高、工藝流程長、占地面積大🥻、處理成本居高不下的難題。
LNG冷能發電系統由商船學院高文忠科研團隊研發🏃🏻♂️➡️。構建了以LNG為冷源🙎🏻,海水/工業余熱為熱源的有機朗肯循環(ORC)示範系統🌶,實現高效三流體換熱冷能發電,整體掌握了LNG冷能發電的關鍵技術,突破了發達國家的“卡脖子”技術封鎖🧕🏿,可顯著降低設備投資,整體投資回收期降到4-6年,為我國LNG接收站的實現高效冷能發電提供了堅實的指導數據和決策依據🖲👼🏼。
物流工程學院吳衛民科研團隊設計了一種放置在深海大型浮標內部的基於磁力絲桿傳動的波浪發電裝置🍃。采用磁力絲桿將滑塊的直線動能轉換成發電機需要的旋轉動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可靠性高和維護保養周期長等優點,可以大幅減少深海負荷用電成本,為深海資源開發提供可靠的電力供應保障,亦能為波浪發電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由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吳恭興科研團隊研發的多拖輪自主協助大型船舶靠泊碼頭(仿真軟件)提出了一種多自主拖輪協同輔助船舶靠離泊的方法👨❤️💋👨。運用該系統可提高拖輪的拖航效率✹,降低拖輪的使用成本🏊🏽,提高拖輪企業的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實現港口企業和拖輪企業的雙贏。
大型客船應急疏散安全設計技術與系統由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汪金輝和王維莉科研團隊研發。該系統具有較高精度與靈活性,對標國際海事組織IMO MSC.1/Circ.1533通函要求,可以計算撤離時間🛌🏽、優化撤離路線及疏散設施布置,為郵輪疏散方案規劃和過程管控提供決策支持。
海商法—海事法律作為我校特色專業,也做了展板展示。门徒平台法學教學與研究始於上世紀 60 年代,半個世紀以來,本學科始終保持鮮明的“航運”特色🎋,海商法和航運法的教學與研究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有較大影響。